閱讀省思|李琴峰《生之祝禱》——有多少人說過「我真希望自己沒有生下來」,究竟生是祝福,還是詛咒?

李琴峰一直是我很關注的作家,先前也分享過她的《倒數五秒月牙》,個人也很喜歡《彼岸花盛開之島》,除能駕馭日文到爐火純青之地步,獲得165回日本芥川賞,在芥川獎頒獎典禮更語出驚人說出「我真希望自己沒有生下來。」

「我真希望自己沒有生下來。」此意念不代表尋死念頭,且本意上是完全不同,比較趨近於不被世界祝福、感受到世界惡意,不樂意被生下,出生後又無尋死慾望,只能日日時時抵抗世界的無奈。從小作者就有這樣念頭,因此她的作品也大量以生死議題為元素,從《彼岸花盛開之島》探詢死,到新作《生之祝禱》的生。

《生之祝禱》小說講述2075年的日本,在人權、科技進步下,建立「合意出生制度」法規,每個胎兒在誕生前可使用儀器探知「被生下的意願」。如果胎兒沒有生的意願,父母強行誕生,等同觸法,而罔顧不願意誕生的意願,強加生命於人和剝奪他人生命,在本質上是類似。小說敘述女主滿心雀躍期待新生命,綜觀社經地位、情緒、智能、外表、相契度,女主是準備好的,她能給予下一代環境相對是安穩,所以最初探測胎兒意願時,也獲得相當高分,然而在最後一次探測時卻意外出現「拒絕出生」結果,陷入掙扎,是該順其意願終止妊娠,還是堅守自己延續生命的意念。

相同的議題也出現在芥川龍之介〈河童〉,小河童不想被生出來,那父媽也奈何不了他,河童媽媽的大肚子會像消氣的氣球那樣開始扁下去,兩者類似,但李琴峰《生之祝禱》更具像。

先說個人很喜歡《生之祝禱》結尾,沒有提出答案(基本上小說本來就不是一個得到答案的載體,而是發現、探詢問題的起源),在處理複雜艱難議題時,人設也沒有崩塌,反而延展出另一個問題;比起父母給的先天環境,其實相信自己能抵抗世界、相信自己有生的意願更重要。

當李琴峰在頒獎典禮上說出「我真希望自己沒有生下來」,當下我訝異的是她的勇於直說外,另一個是,有多少人說出同樣的話。別說天下無不是父母,近期新聞高雄4月大女嬰被狠母餓死,還有多起嬰孩被保母虐死,難道都沒激起一點「這小孩出生真是衰」、「這小孩不該出生」?另外,我年輕時在新生兒中心實習,看過不被期望出生的孩子,他們的父母臉上毫無欣喜,只有擔憂;成長過程中也遇過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成人或孩童,他們的家庭環境未必差,但教育風格環境等等就是與之不契合;更別提不盡責、不用心父母,死命將生孩子當成人生必經必做之事,生了小孩胡亂養。

比較令我心懷芥蒂的是,曾聽過某位孕婦胎兒被診斷患先天疾病,醫生建議終止妊娠,結果她臉上蕩漾一種母性的光輝說:「我會照顧她,我可以。」那種母性令我害怕,滿足、喜悅在身為母親角色,等同是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,可有沒有想過這孩子的意願,她出生後將面臨世界多大惡意和不諒解?

生命是珍貴的,宜審慎待之。

瑪西
瑪西

身兼作家、部落客斜槓身分,協助各類文案、體驗文撰寫。 著作:《下一次鳳凰花開》《表姊的佛牌店》 資歷: 基隆海洋文學獎、新月創作獎首獎 作品見於北市醫學雜誌、高雄護理雜誌、聯合報、金門日報、中華日報、風傳媒、橘報。

文章: 1155
主機服務:金城事務所